发布时间:2023-06-30浏览次数:177
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题:外籍人才近悦远来上海浦东书写新时代人才答卷
“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5年,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这里真正是不同文化、环境、人民的融合,在那之后我就知道我想回到中国,特别是回到上海。”多年之后,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品类采购总监Andrei Pavlovets终于得偿所愿,目前他供职于沃尔沃建筑设备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亚洲总部,“我想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因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真的是无穷无尽的”。
上海是中国内地外籍人士居住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拥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外籍人士在沪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国际竞争力。
Andrei告诉记者,之前虽然重返中国让他充满期待,但是他也担心从未到过上海的妻子和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令人惊喜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妻子就告诉他,自己非常喜欢这里。“对我们来说,这里的环境是惊人的,生活非常方便”,在职业生涯中,Andrei在加拿大、瑞典、美国、意大利、俄罗斯都曾工作或居住过,不过他觉得“这里是我们住过的最安全的城市和国家”。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在这块热土上拼搏奋斗,这背后,有力度的人才政策是关键因素之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让他们在此展业更安心、更放心。
上海浦东金桥地区。金桥股份供图。
“在一家上海的法国企业工作,对于身为日本人的我来出于很大的好奇。”西刻标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清水悠这么描述自己来到上海金桥工作的动机。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很大潜力,虽然在这里的生活和他之前的预想略有不同,但是同事们的包容,生活上的便利,令他不断从身边发现更好、更有趣的事情,“整体来说,我很满足于现在的情况”。
“90后”的清水悠来自于日本大阪,在上海生活的3年,这里的便利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上海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这里到处都能吃到正宗的日本料理,并且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餐厅,生活需要的东西,超市商场什么都有,对我们来说是一座生活非常方便的城市。”
一般说起职场“加班”,很多人都会面露无奈表情,但是对于同样经历过“加班”文化的清水悠来说,“中国式加班”却让他更为适应。“在日本,虽然今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但是如果领导还在加班,通常其他人也是不好意思下班的。可是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加班并不是因为领导还在,而是你真的有这么多事情要完成。如果今天的工作做完了,6点下班时间到我就能够准时下班,之后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过我自己的世界,我觉得还是现在的生活比较好”。
年轻人带着好奇心踏上前往上海打拼的旅途,那么对于一头银发的西屋电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亚洲总工程师莫斯塔法·艾迈德(Mostafa Ahmed)来说,十多年来,他每天都在见证和体验着中国的变化。
属牛的莫斯塔法·艾迈德是一名埃及裔美国人、核电领域的资深专家,“我首次来到中国是为了AP1000的核电技术谈判,那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故事。”莫斯塔法·艾迈德说,2008年1月8日他来到中国,发现上海和他之前想像的完全不同,并且这一待就是15年,“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会后悔的,非常正确的决定”。
管理有序是上海这座城市带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来上海之前,我对这里的了解仅限于报纸广告和电视内容,但真正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这是一座让人愉悦的城市。”莫斯塔法说,到达浦东机场之后,几乎没有滞留,他就顺利完成了清关并拿到了自己的全部行李,一出机场他更是相当顺利地找到了司机,“真的很方便”。
“老实说,我之前对在上海看病就医是有点担心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完全没有必要,这里不仅有顶级的医疗机构,而且一点不比纽约差,有些地方甚至更好。”莫斯塔法说,上海的安全、有序,让我“好像在家里一样”。
在职场上,他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也对中国核电前景有着非常正面的评价,与中国同事融洽的相处让莫斯塔法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莫斯塔法告诉记者,工作中他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不管是结构工程师,还是管道专业、土建方面的工作人员,“只需要稍微指点,(他们)就能非常快地掌握我们提出的要求,并且很快就能把我们的要求转化为相应的执行方案,(这一点)非常棒”。他谦虚地说,中国工程师眼界开阔,掌握的技能也非常全面,“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每天都在学习,无论是从我们的客户,从我们的供应商,还是从我们合作的实验室,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莫斯塔法对于中国的核电工业到目前为止都秉持着积极正面的态度,并且认为中国在核电领域的经验可以给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启示。说到未来,他说就算将来有一天回到美国,但他肯定会时不时重返上海,品尝这里的美食体验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上海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中国3年有余的清水悠在上海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热爱骑行和旅行的他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我感觉是有机会的,各方面的机会”。而身处建筑行业周期性低谷的Andrei同样对未来信心十足,“我们知道市场将会回归,行业也会复苏。”
虽然说每一个选择上海的人都有自己形形色色的理由,但是如何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定居于此的外籍人士过上“想要的生活”却是此间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目标,上海浦东正在“走出去”积极引智、“搭起来”乐业平台、“请进来”高端人才,奋力书写人才近悦远来的新时代答卷,为海内外英才汇聚蓄能添力。也正因为如此,就像Andrei所说:“我真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成为世界的创新之都”。(完)
中新网长沙12月10日电 (记者 唐小晴)近日,湖南省政协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湘港澳交流合作助推“三个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广泛动员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聚焦深化湘港澳交流合作、助推“三个高地”建设,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在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政协力量。
港澳是湖南重要的贸易伙伴,香港是湖南外资最大来源地。湖南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连,合作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将港澳在金融科技、国际贸易、现代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引入湖南,对于助推“三个高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若干措施》提出,湖南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开展民主监督、主动争取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汇聚助推“三个高地”建设的政协智慧和力量。
比如,组织港澳委员、海外顾问围绕“三个高地”建设中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协同驱动等重点开展调查研究,在规划体系、政策创新、资源整合、服务配套等方面建言献策;邀请港澳委员、海外顾问、香港特区政府驻湖南联络处等港澳和海外人士参加或列席省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积极推动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等决策咨询机构对接交流,围绕“三个高地”建设联合开展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成果。
《若干措施》还从深化湘港澳科教合作、支持和助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助推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协同发展、助力湘港澳贸易服务业项目合作、助推先进制造业“走出去”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聚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持续开展湘港澳科教互访交流;发挥港澳委员“超级联系人”作用,组织港澳客商、青年代表、海外侨胞、外国人士来湘访问考察,拓展对外合作新领域;联合省委统战部、省政府港澳办、团省委等部门着力加强湘港澳青少年的交流合作;支持港澳青年来湘创新创业,助推港澳人士在湖南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配套措施的落实。
——聚焦支持和助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组织港澳委员回湘视察,将政协履职与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相结合,为引进港澳资金、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牵线搭桥;组织港澳委员围绕提升长沙的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消费舒适度等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长沙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言献策;持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助力长沙建设“港澳中心”。
——发挥湖南作为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及联席会议牵头成立方的优势,协助组织湘赣粤港澳中医药产业会议,进一步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助推湖南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邀请香港、澳门中医药产业代表团来湘考察,加强湖南和港澳中医药企业、协会对接联系,促进湘港澳中医药产业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以贸易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湖南商协会组织的作用,从引资为主转向引资、引技、引才并重,持续吸引湘商回归。鼓励有条件的港澳委员先行先试,加强服务贸易、科教融合等领域的对接交流,推动港澳与湖南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标准对接、资格互认等方面沟通合作。
——紧紧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主攻方向,聚焦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建诤言、献良策、促发展;充分发挥澳门面向葡语系国家的窗口优势和产业、资金优势,在湖南与澳门制造业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搭建湖南企业走向葡语系国家。
《若干措施》还明确,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强化助推“三个高地”建设的组织保障。(完) 【编辑:刘阳禾】